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引发广泛关注和期待,变“城中村”为“城中景”的呼声渐起。城中村改造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通过因村施策、多措并举打造“城中景”,是这一波城中村改造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
一是变城中村为特色文化的“城中景”。城中村改造首先应考虑文化的保护、传承、发掘与活化利用。城中村是城市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空间肌理特色化和走出“千城一面”窘境的宝贵资源。每个城中村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文脉和非遗民俗传承,这是构成村民社会网络的重要纽带以及地方原真性认同的重要基础。应在改造前深入研究梳理村史村志及相关资料,详细了解其历史底蕴,同时通过实地勘察和调研摸底城中村的有形和无形文化资源。在此基础上,加强与村民包括外来常住人口之间的沟通,力争构建起一个多层次、可体验、可互动的文化和民俗传承载体,将文脉有机植入新社区公共空间和社会生活当中,进而实现与城市现代文化交相辉映和融合发展。
二是变城中村为和谐社区的“城中景”。城中村是城乡混合的社会共同体,其常住人口组成既有原村集体居民,也有大量的外来务工者,社会构成较为复杂,治理体系也体现出城乡交叠的特征。城中村改造有政府、开发商、投资者等多主体参与,同时也常常会触及村民和外来人员的利益。因此,有必要搭建基层党政、社会投资企业和当地居民等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平台,充分调动村两委、妇代会、两新组织、外来务工者、新市民代表以及志愿者组织等的参与积极性,推动形成改造后可持续运营的治理机制,切实提升新社区的治理效能,做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三是变城中村为社会秩序的“城中景”。城中村位于高楼林立的都市之中,但在社会治理方面却不尽如人意,常给城市形象带来负面影响。超大特大城市的城中村改造应在平急两用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合理布局公共空间、公共设施和商业配套,例如幼托、中小学、医院、垃圾分类等民生设施以及商超、餐饮等商业设施,形成功能区布局合理、环境整洁、运转有序的品质社区,不断提升综合治理水平,实现城中村人居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四是变城中村为经济活力的“城中景”。城中村改造还必须重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就业问题。伴随城中村改造,原有的制造业或服务业的转型升级也应有计划地同步推进。同时,改建或新建双创空间和各类文创产业基地,往往成为城中村发展特色产业、扩大就业和吸引人才的重要载体,有助于让改造后的新社区成为吸引创新、创业和创意人才的新磁场。此外,还要积极发掘并激活城中村特有的文旅资源,例如营造网红打卡点、发展旅游业等,这也是带动就业和消费的重要途径。
五是变城中村为绿色发展的“城中景”。当前,生态环境建设正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准,城中村改造也不例外。应依托城中村既有的环境布局,加大街巷绿植、街心花园、口袋公园等的建设力度,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同时,在见绿、增绿方面,还应下足微更新、微改造和城市针灸等绣花功夫,设计和营造具有乡村风格的城中村绿色景观,让城中村成为可驻足怡情和陶冶情操的新社区,成为城市优美怡人、绿色盎然的会客厅。
总之,城中村改造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也是城市稳增长、扩内需和促转型的重要举措。此轮超大特大城市的城中村改造应在既有“旧改”和城市更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围绕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拓展和升华。要实现从“城中村”到“城中景”的蝶变,需开展多指标维度的规划和建设,真正把城中村改造为充满魅力和活力的宜居宜业城市新社区,并为其他城市的城中村改造提供更多更好的示范借鉴。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副主任 刘彦平) 【编辑:房家梁】
中新网北京11月29日电 (记者 孙自法)众所周知,哺乳动物的鼻子主要是呼吸和嗅觉器官,但以大象为代表的长鼻类动物却是个例外——它们长长的、柔软且灵活的鼻子也是其重要取食器官,这一功能如何演化而来,社会大众普遍好奇,古生物学家则长期关注。
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脊椎所)的消息说,中国科研团队最新通过对长鼻类下颌的多样性和演化历程及其与象鼻的共同演变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出早期象类的取食方式和有关器官的独特演变过程。
铲齿象的三维复原模型(王宇/制作)。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 供图
这项长鼻类动物下颌和长鼻协同演化的重要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研究员王世骐、邓涛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后李春晓、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骥等合作完成,成果论文北京时间11月29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电子期刊-生命科学》(eLife)上线发表。
为什么要开展象鼻研究?
科研团队介绍说,大象是体型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其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就是拥有柔软灵活的象鼻,有专家在哺乳动物大百科全书中认为,象鼻是脊椎动物中最灵敏的器官,具有至少4万条肌肉和极度发达的神经系统。
不过,象的祖先类群象鼻发达程度如何由于缺乏直接的化石证据,难以确证,但学界很早注意到,在象类演化早期,包括渐新世和中新世,各种象都具有极度伸长的下颌和下门齿,特别是早-中中新世时期,下颌和下门齿的形态呈现很高的多样性。
有限元力学分析结果以及古生态环境重建(郭肖聪/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 供图
这一时期的象类如何利用其形态各异的下颌和下门齿进行取食?象鼻在取食过程中又起到什么作用?而到了最晚中新世和上新世,象类一直伸长的下颌都出人意料且不约而同缩短,这一传奇演化过程又有哪些内在机制?这些关于早期象类下颌和长鼻的演化及生物适应性等重要问题至今未有合理的解释。
最新研究是怎么开展的?
科研团队指出,此前研究表明,早在1700万—1500万年前的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早期象类中的明星物种,具有铲子状下颌的铲齿象已发展出用鼻子卷住植物配合下颌切断植物的进食方式,这是象鼻最早实现卷握功能的证据。
以此为基础,最新研究对铲齿象、嵌齿象和豕棱齿象这三类主要长颌乳齿象进行功能形态对比研究,发现它们的下颌形态各不相同:铲齿象具有像铲子一样宽扁的下门齿,上门齿较短并向下弯曲,没有釉质带;嵌齿象的下门齿呈棍状,上门齿较长,同样向下弯曲,且具有釉质带;豕棱齿象没有下门齿,但是下颌联合部伸长,并成槽状,上门齿粗壮,并朝外上方弯曲,没有釉质带。
此外,它们的鼻区特征也不同,相对于其他两类早期象,铲齿象的鼻骨最小,鼻孔周围的结构最复杂,甚至在演化程度上超过了现生的大象,这些鼻部相关的骨骼特征都说明铲齿象具有非常发达的鼻子(鼻骨越小则象鼻越发达)。
中国北方早–中中新世三类长颌象的相对丰度、牙釉质同位素值以及不同地点象类化石组合和相应的生物年代(图源:李春晓)。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 供图
为深入揭示这三种象类的食性和取食方式,科研团队采用多种研究手段,包括牙釉质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和有限元力学分析,来重建这些早期象类的取食行为,前者提供了三种象类不同食性偏好的证据;后者则成为恢复取食方式的关键手段。
研究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科研团队表示,他们这次合作研究结果显示,铲齿象、豕棱齿象和嵌齿象具有不同的采食方式和生活环境:
铲齿象生活在较开阔的环境之中,其下颌只适于切割竖直生长的植物,铲齿象是利用灵活的鼻子卷握住植物,再用下颌进行水平切割,这种采食方式具有非常高的效率。
豕棱齿象生活在比较封闭的环境之中,适于切割水平或倾斜生长的枝条,它用鼻子辅助压住枝条,然后配合下颌完成采食。
嵌齿象的生境介于铲齿象、豕棱齿象两者之间或与两者都重合,其采食方式多样化,在林地和草地都能较好适应。
豕棱齿象科、铲齿象科和嵌齿象科在系统发育中的位置,以及三种象类下颌和鼻区的形态特征对比(图源:李春晓)。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 供图
该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早期象类,伸长的下颌和下门齿是主要的取食器官,而象鼻仅仅作为辅助工具,不同下颌形态的早期象类具有不同的生态适应性。随着生态环境逐渐变得干冷,铲齿象更能适应相对开阔的生态环境,以草本植物为食,最终促进了象鼻抓握功能和灵活性的发展。
成果有什么意义和影响?
科研团队总结说,铲齿象向开阔生境的扩张,由于晚中新世初的托尔托纳极热事件引起的包括铲齿象在内的灭绝事件而终止,但嵌齿象类接替铲齿象类,持续扩散到晚中新世的开阔生境之中,在象鼻持续向更高的灵活性和更强的抓握功能的演化过程中,象类的取食功能完全转移到长鼻,最终导致原来的采食器官——下颌和下门齿的缩短。因此,开阔环境中采食行为的适应性,正是象鼻抓握功能演化的“催化剂”。
这项研究对于人们认识大象这一重要类群所拥有的象鼻和下颌演化与生态背景提供了重要证据,并为理解长鼻类如何适应环境、环境变化如何塑造独特器官的演变提供出新的见解。
中国科学家最新完成的象鼻演化研究成果,也获得论文期刊编辑和国际同行审稿人的高度认可与评价。他们认为,此项研究融合多种前沿方法,在生态形态学、行为生态学和共同进化生物学等多个方面提供了十分令人信服的结果;该研究证据充足、插图精美、补充文件数据充分且详细、三维模型和动画视频通俗易懂,“这对理解长鼻类的多样性和取食器官的协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进一步探索生命科学和进化生物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完)